2021/12/24

《不眠狂想:劇場紀錄─紀錄劇場的狂想工作手冊》

狂想劇場新書出版

不眠狂想書嘖嘖_書封示意

「《不眠狂想:劇場紀錄》以最寫實的手法,直擊劇場無窮魅力!」

――朱宗慶(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)

「劇場介入當下的歷史記憶,年輕的狂想奔放,勇於融入社會,動人!」

――曹欽榮(人權史工作者、鄭南榕基金會董事)

「『狂想劇場』不只是『狂想』,更是洋溢著激情的『理想』,在網路氾濫的年代之中,堅持劇場不可取代的獨特性—批判、反思、顛覆與革命!」

――郝譽翔(作家、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)

「這本書在人跡罕至的地方,留下了腳印。」

――李啟源(《故事派》作者、電影導演)

「能以劇場/劇本形式記錄下對那個傷痛迷離的時代,是我們劇場人的榮幸。」

――吳洛纓(資深編劇)

「這本書最大的意義,在於暴露紀錄劇場本身的客觀記錄神話,展現紀錄劇場如何可能地不純粹;而這樣的揭露也保有了創作者自身倫理:勇於面對真實。」

――耿一偉(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策展人)

 

于國華(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所長)

平 珩(舞蹈空間藝術總監)

朱安麗(臺北文化獎得主、京劇名伶)

余浩瑋(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盟主)

何蕙萍(財團法人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專案經理)

林傳凱(歷史研究者、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)

周書毅(編舞家)

姚文智(電影《流麻溝十五號》出品人)

徐堰鈴(金鐘獎迷你劇影后、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技副教授)

陳俊宏(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、前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)

陸弈靜(亞太影后、電影演員)

劉亞蘭(《硬美學》作者、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)

――共同推薦(順序按姓氏筆畫)

 

什麼是「紀錄劇場」?

「紀錄劇場」是在「揭露、回應現實」的基礎下,透過劇場這種形式將現實/事件帶到觀眾面前。透過「見證者」、「檔案」、「文本」、「空間」與「感官」五種方式,讓觀眾獲得對現實/事件的新體驗。若見證者無法親臨演出現場,也能透過物件、文件或影像來作為歷史見證的代表;若見證者、第一手文件或影片無法出現在舞台上,創作團隊也能透過田調、採訪相關人事或專家,整理出現實/事件的原貌。

使用紀錄劇場來再現歷史事件的時候,劇場獨有的空間包覆形式,能夠讓觀眾啟動包含視覺以外的所有感官。透過這種觀眾參與的集體想像過程,也能讓在現場的觀眾體驗、面對現實的建構。

對紀錄劇場而言,最重要的是提供關於現實/事件的不同視角的敘事,讓這些敘事在舞台上彼此競爭,共同發聲。紀錄劇場的真實,不是在讓觀眾相信眼前所述說的就是真實,而是將判斷「何為真實」的能力賦權給現場觀眾。

與一般劇場不同,紀錄劇場的創作牽涉了許多與「真實」之間的辯證與倫理邊界;它將舞台開放出來,加入非劇場演員現身、在場觀眾參與,破除劇場舞台框架同時,也創造出曖昧的、動搖的、眾聲喧嘩的空間,邀請現場的人們一同打破二元對立思考,創造舞台上下的思考場域流動。

《不眠狂想:劇場紀錄》中,以編導製作的筆記書寫與演出者們的深度訪談留下創作的第一現場,在「自我記錄」同時「自我揭露」,亦是狂想劇場嘗試紀錄劇場手法的階段性報告。

特別收錄--
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策展人耿一偉專文導讀
差事劇團藝術總監鐘喬、劇評人陳正熙、戲劇學者于善祿專文觀察

 

線上購買:


2021/9/25-10/3

歷史、記憶與紀錄/劇場 線上論壇

歷史、記憶與紀錄劇場 線上論壇 (3)

大疫之年,適逢狂想劇場15週年,我們期待跨越空間的限制,辦理以「歷史、記憶與紀錄/劇場」為主題的國際交流論壇,回顧梳理,反思自身與歷史的關係,邀請來自台灣及鄰近國家馬來西亞及柬埔寨的劇場及文化工作者,透過劇場實踐的經驗案例,進行線上知識交流,對話與討論,激盪人文思考。

狂想劇場在《非常上訴》中,透過創作過程中所蒐集的文獻資料、判決書檔案等,邀請白色恐怖受難者現身上臺,在劇場中開設虛擬法庭,討論台灣過去《戒嚴法》的合法性,與不法國家的概念。此次論壇亦邀請差事劇團與盜火劇團,分享其各自與歷史記憶相關的創作方向。除了台灣,亦將焦點轉自東南亞地區,邀請鄰近國家以歷史事件、文獻紀錄進行創作的藝術工作者,針對他們過去的創作,進行分享。

論壇小誌 https://reurl.cc/GbLrOy

歷史、記憶與劇場

主辦單位:狂想劇場   

贊助單位: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(國藝會超疫計畫)、國家人權博物館(10/3晚上場次)